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坐落于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譽為“暖城”的鄂爾多斯市。
學校是在2008年開辦的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的基礎之上,于2015年4月整合內蒙古醫科大學鄂爾多斯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礦業學院等辦學資源組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教育部批準成立的第一批以“應用技術”命名的本科院校。學校先后獲評自治區“互聯網+教育示范校”“數字校園標桿學校”和“自治區文明校園”。2024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學校現有康巴什和東勝兩個校區,占地面積76.6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98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4.7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2.54億元,固定資產總值20.26億元。建有教學科研實驗實訓室55個,實驗實訓分室136個,實驗實訓室場所總面積2.75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86.43萬冊,電子圖書62.12萬冊,數字資源數據庫29個。校園網絡以萬兆級為主干、千兆至桌面,總帶寬10.1G,無線網絡全覆蓋,信息點總數近15000個。
學校現有在校生9400余人,設有12個教學學院(中心)和4個教輔單位。
學校現有教職工703人,其中專任教師475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186人,占比39.16%;具有博士學位89人,占比18.74%,碩士學位328人,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比87.79%;“雙師型”教師173人,占比36.42%。現有中組部千人計劃1人,碩士生導師37人,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人,“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4人,自治區“教學名師”1人,自治區“教壇新秀”4人,鄂爾多斯“天驕英才”1人,鄂爾多斯市“草原英才”21人,“鄂爾多斯英才”13人,“鄂爾多斯市青年優秀人才”24人,享受市級及以上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
學校開設31個本科專業(方向),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等六大學科門類。擁有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自治區一流本科課程31門,自治區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2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3個,建成全區首家智能制造實驗實訓中心,“云·智工坊”獲評自治區級眾創空間。
學校積極緊密對接國家、自治區重大戰略及鄂爾多斯市產業發展需求,已獲批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和團隊8個,其中包括“能源產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內蒙古自治區產業技術工程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氫能先進裝備制造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2個;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鄂爾多斯實驗室、固體廢物研究院、社會工作發展研究院等8個科研創新平臺。培育建立低碳智慧能源重點實驗室等13個校級科研平臺,并設立概念驗證中心、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2個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學校連續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自治區“科技興蒙”“揭榜掛帥”等重大項目中實現突破。2024年科研經費實現了64.6%的增長,發明、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量增長45%,學校獲評“鄂爾多斯市科技創新先進機構”。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學校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與能力提升成效顯著。近三年,學生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各類比賽中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338項,自治區級獎項787項,生均科創競賽獲獎數躋身全國綜合性大學前100名。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位居自治區本科院校前列,其中留鄂留蒙畢業生比例達80%,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培養了大批“留得下、用得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北方工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區內外多所院校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加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聯盟、京津冀蒙高校聯盟等國內外多個合作團體,并與俄羅斯伊萬諾沃國立化工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產教融合
立足地方產業和學科特色,建成“1+7”產業學院集群,包括1個實體化運行現代產業學院和7個專業化產業學院,其中2個為自治區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建成校外產學研合作基地6個,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48個,與鄂爾多斯區域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
學校獲評自治區文明校園。按照“校級活動創品牌、學院活動強特色、社團活動出精品”的理念,注重學校、學院、社團三級聯動,打造校級活動品牌化,學院活動特色化,社團活動精品化的三位一體校園文化格局。開展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大學生體育文化節、公寓文化節、校園年度人物評選等校級品牌活動。
面向未來,學校將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秉承“知行合一、篤學致用”的校訓,持續深化“應用為主,立地頂天”的辦學特色,全力推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建成特色鮮明的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