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學校聯合鄂爾多斯市文化館共同舉辦"砥礪十年 筑夢未來"鄂爾多斯音樂舞蹈非遺展演。
展演作為“鄂爾多斯音樂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地方實踐中轉化與應用”學術會議系列活動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席活動。

現場氣氛熱烈,演出匯聚了鄂爾多斯地區豐富的傳統非遺音樂資源,由學校藝術學院的師生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共同呈現,展現了鄂爾多斯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風采。

展演在激情洋溢的開場舞《鄂爾多斯舞》中拉開帷幕,藝術學院舞蹈表演專業學生聯袂出演,以熱情奔放的舞姿、豪邁颯爽的韻律,生動展現了鄂爾多斯草原的遼闊壯美與當地人民豪爽好客的淳樸民風,瞬間點燃全場熱烈氛圍。

奧特爾慶組合帶來悠揚動聽的古如歌。古如歌作為鄂爾多斯地區最古老最傳統的原生態藝術之一,在展演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奧特爾慶組合先后表演了《河套之花》、《生個子銀褐馬》和《敬酒歌》等經典曲目,讓觀眾領略了古如歌的獨特魅力。其中,《生個子銀褐馬》由巴音腦日布進行男聲獨唱,展現了其深厚的民歌功底。

長調是蒙古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展演中,額爾定朝勞帶來了長調獨唱《六十顆榆樹》。完整展現了長調民歌的傳統演唱范式與審美特質,根據現場共鳴反饋即興調整泛音頻段,這種聽覺空間的動態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蒙古族"天人合一"的音樂觀,印證了長調聲音符號系統的表意有效性。

藝術學院聲樂教師娜荷芽演唱了鄂爾多斯長調民歌《班禪廟》,在額爾登特古斯副教授的馬頭琴伴奏下,將長調的悠揚旋律和深遠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古樸端莊的歌聲中充滿了對歷史的敬意和對信仰的虔誠,她的演唱不僅是一次藝術上的享受,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浸潤了每一位聆聽者的心靈。

藝術學院副教授巴音布拉格演唱的鄂爾多斯民歌《肥壯的海騮馬》也是展演的一大亮點。歌曲中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受到了草原兒女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這不僅是音樂的力量,更是人類共同情感的共鳴。

展演的高潮環節,舞蹈《薩吾爾登·韻》驚艷全場。謝芳、賈凱焱、王冉等優秀舞者以精湛的技藝和飽滿的藝術表現力,為現場觀眾奉獻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為整場展演畫上了令人難忘的藝術句點。

此次展演通過展示鄂爾多斯地區豐富的音樂舞蹈非遺資源,展演不僅回顧了學校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更彰顯了學校在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方面的堅定決心和豐碩成果,體現了學院在培養藝術人才、推動地方文化繁榮發展方面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