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行社聯動?數字賦能社工人才培養 ——
鄂應院社會工作產學研虛擬教研室建設成果報告
引言: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領域也在不斷探索創新模式以適應時代需求。虛擬教研室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為高校教師開展教學研究、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產學研虛擬教研室致力于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改革、科研創新以及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本報告將詳細闡述該虛擬教研室的建設背景、目標、舉措、成效以及未來展望。
一、建設背景與目標
在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與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雙重需求下,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產學研虛擬教研室(以下簡稱 “社工虛擬教研室”)聚焦傳統社會工作教育中 “理論與實踐脫節、資源整合碎片化、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錯位” 等核心問題,以 “搭建虛實融合平臺、整合校政行社資源、培養復合型社工人才、服務社會治理創新” 為目標,致力于構建集教學、科研、實踐于一體的新型教研生態。通過整合高校、政府、行業協會、社工機構等多方資源,開發適配學生、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的課程體系與實踐資源,推動解決學生培養 “理實差異”、行業人才 “系統課程缺失”、社會治理 “專業化不足” 等現實難題,實現虛擬教研室對教學、教師、學生及社會治理的多維賦能。
二、建設特色與創新
(一)實體平臺搭建:構建 “四位一體” 資源整合樞紐
依托小鵝通平臺(https://app8lavfls43563.h5.xiaoeknow.com/),與社工識堂在線教育平臺合作,打造實體化虛擬教研平臺,平臺于2024年8月2日上線,實現 “課程開發、實踐指導、科研轉化、社會服務” 四位一體功能。平臺支持多終端訪問,集成視頻、音頻、圖文、電子書等多模態課程形式,配套全流程教學管理工具,形成 “教 — 學 — 練 — 評” 閉環。目前,平臺已接入校政行社合作單位80多家,匯聚182個共建共享課程資源,覆蓋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社區治理多領域知識模塊。目前搭建課程課程專欄 21 個,開展課程直播及生成回57個,進一步豐富了教學資源與形式。
(二)師資矩陣構建:打造 “產學研政社” 五維協同團隊
組建由 20 名成員構成的跨領域師資團隊,成員涵蓋高校教師、政府專家、行業協會負責人、社工督導等多元主體,高級職稱及博士占比超 50%。團隊中既有西北工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高校學者,也有社工部、民政局等行政單位專家,以及社工協會、逸飛社工等行業協會及社工機構資深從業者(詳見附件2)。團隊形成 “校內教師主導理論教學、校外專家指導實踐操作、政府資源提供政策支持、行業機構輸送實戰案例” 的協同機制,確保課程與行業需求深度契合。
根據前期校級虛擬教研室的立項建設工作的通知,社會工作產學研虛擬教研室擬通過兩年完成本專業課程體系高水平建設工作。
在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鄂應院社工教研室自有課程資源庫及研究體系建設;二是社會工作實務類課程體系建設及研究資源共享;三是面向行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的課程資源、研究資源及其他知識產品資源開發。其中第一部分根據課程資源庫體系由校內教師結合教授課程研發;第二部分與行業協會、社工機構合作開發;第三部分與政府部門、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開發。
關于校內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工作,對標社會工作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擬開發20 門專業核心課程,覆蓋必修與選修模塊。以《社會組織管理》為例,按照項目化教學的理念,將課程內容劃分成十一個項目主題:社會組織管理基礎知識(第一講)、社會組織相關政策法規(第二講)、社會組織愿景使命(第三講)、社會組織公信力與公共關系(第四、五講)、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第六講)、社會組織的財務管理(第七講)、社會組織籌款與資源鏈接(第八、九講)、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第十、十一講)、社會組織公益項目設計與展示(第十二、十三講)、社會組織成果提煉與宣傳(第十四、十五講)、社會組織文化營造(第十六講),先課程內容先做知識模塊,再整理出核心知識點和子知識點,以第一講為例,如下表:
在梳理清楚十一個項目主題的知識點之后,精細化制作了本課程的知識圖譜,如下圖:
梳理知識點與人才培養的能力指標對應關系,目前已完成《社區工作》《社會組織管理》《小組工作》、《老年社會工作》、《西方社會學理論》、《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倫理》等5門課程知識矩陣和知識圖譜建設,《老年社會工作》《小組工作實務》《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3本校本教材初稿編制完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有機銜接。
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高效地掌握課程重點知識,我們對知識圖譜中的知識模塊進行了深度梳理,篩選出集中且重要的知識點。借助先進的數字人技術,打造了專屬“社會組織管理教學數字人”。以教學數字人為核心,生成了一系列教學小視頻,每一期視頻時長控制在一至兩分鐘。視頻聚焦于社會組織管理的關鍵內容,如社會組織定義及特征,社會組織愿景使命、公信力與公共關系等(https://ai.yainoo.com/video/13709_268863479555817800.mp4;https://ai.yainoo.com/video/13709_268890138417824181.mp4;https://ai.yainoo.com/video/13709_271646631248527377.mp4;https://ai.yainoo.com/video/13709_271802328107974807.mp4)。視頻中,通過教學數字人的講解,將復雜的知識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小視頻,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四)實務及應用型課程體系開發:開放式打造賦能型學習資源
實務技能課程:針對行業痛點,開發 “社會服務項目開發與撰寫”“需求調研與評估”等實務課程模塊,涵蓋個案、小組、社區工作全流程技巧。《清單式社會工作實務與技巧》系列課程,通過工作清單提煉可復制實操方法,累計點計率超1.6萬人次。
社會服務課程:面向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群體,開設 “公益慈善與志愿服務”“做快樂的志愿者”“社區志愿服務實務與技巧” 等公益課程,提供免費資源20多項。
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培訓:針對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開展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考前培訓,承接鄂爾多斯市社工部、總工會、鄂爾多斯市團委、康巴什社工部、伊金霍洛旗社工部等單位委托課程,累計培訓超1.3萬人次,對于行業人才考證通過率有顯著作用。
(五)教學育人生態打造:貫通 “教學—實習—就業” 全鏈條
與武漢市逸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湖北省荊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全國百強社工機構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崗位實訓—全程督導指導” 沉浸式實踐路徑。學生可通過平臺參與 “獨居老人幫扶個案”“社區紅色社工人才培育小組”等一線項目案例研討,獲取50 余個實踐案例資源。平臺 “線上督導” 功能發揮實效,呼和老師等專家通過直播指導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助力準格爾旗 11 家參評機構中 7 家獲評 3A及以上等級。同時,與鄂爾多斯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市社工師聯合會等合作建設實務案例庫,已收集各類案例200多個,為教學與實踐提供豐富素材。
三、建設成效與影響
(一)教育教學賦能:破解“理實脫節”難題學生培養提質:
通過社工虛擬教學室,結合社工實訓室虛擬仿真訓練系統,使社工學生培養形成“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踐操作+虛擬仿真訓練”混合式教學模式,顯著提升學生實踐能力。2024年,學生參與的 “銀齡志愿隊培育”“困境兒童成長小組” 等項目獲校級優秀實踐案例,多個學生實踐案例入選“社工草原論劍”案例集,2025年多個學生實踐成果入選“康巴什社會工作宣傳周宣傳手冊”,2025屆社會工作畢業生有三名學生考取研究生,位列學生行政班第一名。教師發展增效:推動教師向 “教研—科研—社會服務” 復合型角色轉型。2024年,社會工作專業所有課程課程滿意度達90%以上。2024至2025年,團隊成員獲批自治區社科基金、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等各級項目20項,發表論文12 篇,陳蘭蘭老師獲自治區民政廳政策理論課題立項,陳蘭蘭、吳媚等獲得自治區教育規劃課題立項、石曉燕老師獲自治區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立項、陳引弟老師獲得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
(二)行業發展賦能:構建 “專業人才培養—社會治理創新” 生態
人才隊伍建設:面向全市開展線上培訓,開設 “社工賦能課堂” 等專題課程 30 余期,承接委托培訓及橫向課題經費獲7.8萬元資金支持,與準格爾旗合作知識付費公益專欄,獲得1900余元收入,這為平臺的自主運營嘗試奠定了基礎。助力恩施州社會組織從業者、鄂爾多斯市部分旗區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從業者、社會工作者等完成社工繼續教育,累計培訓超5000人次。
社會治理創新:與鄂爾多斯市社工部、康巴什區民政局等建立政校合作機制,3名教師受聘為市級智庫專家,4名教師參與康巴什區社工實踐基地建設。與康巴什社工部達成社區工作者繼續教育課程合作意向,擬開發專項培訓模塊。研發的“社區治理生態下社工人才培養機制”“居民自治在鄂爾多斯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等專欄,將為基層社區治理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相關案例被當地社工部門采納應用,推動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培育、居民自治服務等項目等落地。
(三)社會服務賦能:實現 “教學成果—實踐轉化” 雙向流動
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圍繞行業痛點開發定向的教學成果轉化和學術研究成果轉化,形成 “可復制的社工站建設”“社區志愿服務理論與實務”“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路徑”等10余個培育專欄、研究報告及工作手冊。其中社工站及社區志愿服務的成果將結集出版。相關成果將推動社區社會工作、社區志愿服務及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社會服務拓展:通過平臺發布公益課程,服務公眾超2萬人次。與準格爾旗社會工作協會簽訂橫向課題,獲3萬元經費支持,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理論與本土化實踐”“小組工作實務工作坊”研究,相關成果將形成校本教材,促進教學與實務的拓展。
(四)交流合作廣泛:深化校際與行業協同
與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學系等高校開展交流活動,在平臺技術優化、課程資源共享、學生聯合培養、產品研發推廣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通過經驗分享與資源整合,拓寬發展思路,提升虛擬教研室建設水平,進一步擴大行業影響力。
四、未來規劃與升級方向
(一)平臺功能升級:引入 AI 技術深化智能服務
升級小鵝通平臺至專業版,新增 AI 互動課、智能答疑、個性化學習推薦等功能。開發 “社工虛擬教學數字人”,基于大語言模型與案例庫提供 24 小時在線咨詢服務;完善“社會工作知識圖譜”,實現知識點與案例智能關聯,提升學習效率。
(二)團隊與資源擴容:構建跨區域教研共同體
師資網絡拓展:加強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文理學院、湖北工程大學等高校合作,邀請國內知名社工專家加入;吸納更多基層社工督導、志愿者組織負責人,完善“理論—實踐—政策”三位一體師資結構。
學生參與機制:推動學生全員參與虛擬教研室建設,組建“學生課程開發小組”參與案例采集、課程設計,培養“學研用”一體化能力。
(三)課程與產品創新:打造 “品牌化+應用型” 知識產品
精品課程孵化:聚焦 “民族地區社會工作”“鄉村振興中的社會服務” 等特色領域,開發系列精品課程與教材,力爭獲批自治區級一流課程。重點推進康巴什社區工作者繼續教育課程開發,形成區域示范效應。
行業拓展計劃:探索“公益服務+市場運營” 模式,推出“定制化培訓套餐”“項目設計咨詢服務”等產品,依托案例庫開發“社會工作典型案例分析” 等付費內容,實現教研成果社會化轉化,反哺平臺可持續發展。
結語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產學研虛擬教研室以實體平臺為依托,以資源整合為核心,以賦能教學與社會治理為目標,初步構建了 “校政行社聯動、理實一體融合” 的新型教研范式。未來,虛擬教研室將繼續秉持 “需求導向、創新驅動、服務社會” 理念,深化數字技術與社會工作教育的融合,為培養 “懂理論、精實務、有情懷” 的新時代社工人才、推動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